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 录
引 言....................................................... 1
1.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5
1.1 2017届毕业生的规模..................................... 5
1.2 2017届毕业生的结构分布................................. 5
1.2.1毕业生分院(系)人数............................... 5
1.2.2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6
1.2.3毕业生性别结构..................................... 7
1.2.4毕业生民族分布..................................... 8
1.2.5 毕业生的学科结构.................................. 8
1.2.6陕西籍生源毕业生情况............................... 9
2. 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10
2.1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 10
2.1.1毕业生分院(系)就业率............................ 10
2.1.2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11
2.1.3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 13
2.1.4 陕西籍毕业生就业率................................ 14
2.2 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4
2.2.1 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14
2.2.2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16
2.2.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7
2.2.4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19
2.2.5 2017届毕业生工作职位类别分布...................... 20
2.2.6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21
3. 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24
3.1 毕业生调查情况及分析................................... 24
3.1.1 毕业生样本的结构................................. 24
3.1.2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满意度分析......................... 25
3.2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及满意度分析........................... 28
4.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30
4.1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30
4.2.密切联系单位,深化合作,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30
4.3打造专业队伍,加大指导力度,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31
4.4广泛宣传政策,加强创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实现多途径就业...... 31
4.5优化网络功能,更新指导手册,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32
4.6建立工作台账,加大就业指导帮扶力度...................... 32
4.7统筹协调安排,做好教育服务,毕业生离校文明有序........... 33
4.8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反馈,健全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34
5. 毕业生就业形势研判......................................... 35
5.1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 35
5.3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及对我校就业市场影响................... 35
5.3.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巨大........................... 35
5.3.2“一带一路”战略成果丰硕........................... 35
5.3.3PPP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36
5.3.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 36
5.3.5雄安新区启动建设.................................. 36
6. 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37
6.1对招生与专业设置反馈................................... 37
6.2对教育教学改革反馈..................................... 37
6.3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反馈................................. 37
引 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在秦岭北麓,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4300余亩。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省级重点学科34个。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对陕西省的贡献度位列省属高校第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冶金工程等四个学科均进入全国前10名;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位次百分位进入全国前20%,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前30%;2016年11月我校工程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兼具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具有9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获准17个领域。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17个院(系),6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7800余人,留学生70余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144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者875人;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0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9名、陕西省"三五人才"5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学校学生第25、26届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和2个第三名;在第51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并校60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6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十三五"期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按照"以质量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服务奉献谋支持,以精细管理提效率"的发展思路,对标国家"双一流"、陕西"四个一流"和追赶超越目标,系统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按照“立足行业、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员化、手段上信息化”的就业工作“四化”方针,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启动实施“就业提升计划”,形成了独特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特色。
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继2000年之后,于2010年再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陕西省唯一两次获得这项荣誉的高等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届50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全国仅有15所高校获此表彰,为陕西省教育系统获此殊荣唯一代表;201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3年度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首批“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入选第二批“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1.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1 2017届毕业生的规模
2017届毕业生共6235人,为近年来历史新高,比上届毕业生增加142人,增幅为2.33%。其中,本科生4597人,比上届增加144人,增幅为3.23%,涉及57个专业;研究生1638人,与上届基本持平,涉及95个专业;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148人。
图1-1 2017届毕业生的规模
1.2 2017届毕业生的结构分布
1.2.1毕业生分院(系)人数
2017届毕业生本科生分布在12个院(系),研究生分布在14个院(系)。毕业生人数超过500人的院(系)有8个,人数最多的院(系)是土木学院,为828人。
表1-1 2017届毕业生分院(系)人数
院(系) |
本科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建筑学院 |
300 |
6.53% |
288 |
17.58% |
588 |
9.43% |
土木学院 |
514 |
11.18% |
314 |
19.17% |
828 |
13.28% |
环境学院 |
494 |
10.75% |
291 |
17.77% |
785 |
12.59% |
管理学院 |
494 |
10.75% |
189 |
11.54% |
683 |
10.95% |
材料学院 |
421 |
9.16% |
78 |
4.76% |
499 |
8.00% |
续表1-1 2017届毕业生分院(系)人数
院(系) |
本科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信控学院 |
438 |
9.53% |
74 |
4.52% |
512 |
8.21% |
机电学院 |
470 |
10.22% |
51 |
3.11% |
521 |
8.36% |
冶金学院 |
460 |
10.01% |
85 |
5.19% |
545 |
8.74% |
艺术学院 |
464 |
10.09% |
142 |
8.67% |
606 |
9.72% |
理学院 |
224 |
4.87% |
48 |
2.93% |
272 |
4.36% |
文学院 |
264 |
5.74% |
21 |
1.28% |
285 |
4.57% |
体育系 |
54 |
1.17% |
2 |
0.12% |
56 |
0.90% |
马院 |
—— |
—— |
47 |
2.87% |
47 |
0.75% |
技术学院 |
—— |
—— |
8 |
0.49% |
8 |
0.13% |
1.2.2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2017届毕业生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呈现出地区分布广泛、分布结构不均衡、陕西生源比例较大的特点。将生源地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1]。本科生东部地区生源占8.29%,中部地区生源占9.09%,西部地区生源占82.61%,其中陕西生源占76.98%;研究生东部地区生源占18.01%,中部地区生源占33.82%,西部地区生源占48.17%,其中陕西生源占38.10%。生源人数超过100人的有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甘肃、湖北8个省份。
表1-2 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区域 |
省份 |
本科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东部 |
河北 |
96 |
2.09% |
103 |
6.29% |
199 |
3.19% |
东部 |
山东 |
89 |
1.94% |
102 |
6.23% |
191 |
3.06% |
东部 |
江苏 |
51 |
1.11% |
42 |
2.56% |
93 |
1.49% |
东部 |
浙江 |
40 |
0.87% |
15 |
0.92% |
55 |
0.88% |
东部 |
辽宁 |
42 |
0.91% |
12 |
0.73% |
54 |
0.87% |
东部 |
福建 |
17 |
0.37% |
8 |
0.49% |
25 |
0.40% |
东部 |
天津 |
17 |
0.37% |
2 |
0.12% |
19 |
0.30% |
东部 |
北京 |
8 |
0.17% |
5 |
0.31% |
13 |
0.21% |
东部 |
海南 |
12 |
0.26% |
1 |
0.06% |
13 |
0.21% |
东部 |
广东 |
5 |
0.11% |
4 |
0.24% |
9 |
0.14% |
东部 |
上海 |
4 |
0.09% |
1 |
0.06% |
5 |
0.08% |
续表1-2 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区域 |
省份 |
本科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中部 |
河南 |
94 |
2.04% |
284 |
17.34% |
378 |
6.06% |
中部 |
山西 |
97 |
2.11% |
110 |
6.72% |
207 |
3.32% |
中部 |
安徽 |
54 |
1.17% |
56 |
3.42% |
110 |
1.76% |
中部 |
湖北 |
47 |
1.02% |
54 |
3.30% |
101 |
1.62% |
中部 |
湖南 |
56 |
1.22% |
11 |
0.67% |
67 |
1.07% |
中部 |
江西 |
26 |
0.57% |
24 |
1.47% |
50 |
0.80% |
中部 |
黑龙江 |
28 |
0.61% |
9 |
0.55% |
37 |
0.59% |
中部 |
吉林 |
16 |
0.35% |
6 |
0.37% |
22 |
0.35% |
西部 |
陕西 |
3539 |
76.98% |
624 |
38.10% |
4163 |
66.77% |
西部 |
甘肃 |
52 |
1.13% |
53 |
3.24% |
105 |
1.68% |
西部 |
内蒙古 |
35 |
0.76% |
33 |
2.01% |
68 |
1.09% |
西部 |
四川 |
26 |
0.57% |
35 |
2.14% |
61 |
0.98% |
西部 |
重庆 |
36 |
0.78% |
6 |
0.37% |
42 |
0.67% |
西部 |
新疆 |
26 |
0.57% |
9 |
0.55% |
35 |
0.56% |
西部 |
贵州 |
18 |
0.39% |
7 |
0.43% |
25 |
0.40% |
西部 |
青海 |
18 |
0.39% |
5 |
0.31% |
23 |
0.37% |
西部 |
广西 |
16 |
0.35% |
5 |
0.31% |
21 |
0.34% |
西部 |
宁夏 |
14 |
0.30% |
7 |
0.43% |
21 |
0.34% |
西部 |
云南 |
13 |
0.28% |
5 |
0.31% |
18 |
0.29% |
西部 |
西藏 |
5 |
0.11% |
0 |
0.00% |
5 |
0.08% |
1.2.3毕业生性别结构
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3680人,女生2555人,男女总体比例为1.44:1(见表1-3)。女生比例超过50%的院(系)有6个。女生比例大于等于50%的本科专业有26个,最高为英语专业的85.48%;女生比例大于等于50%的研究生专业有43个。
表1-3 2017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院(系) |
男 |
女 |
男女比例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比例 |
建筑学院 |
141 |
130 |
271 |
159 |
158 |
317 |
0.89:1 |
0.82:1 |
0.85:1 |
土木学院 |
407 |
244 |
651 |
107 |
70 |
177 |
3.8:1 |
3.49:1 |
3.68:1 |
环境学院 |
308 |
170 |
478 |
186 |
121 |
307 |
1.66:1 |
1.4:1 |
1.56:1 |
管理学院 |
169 |
74 |
243 |
325 |
115 |
440 |
0.52:1 |
0.64:1 |
0.55:1 |
材料学院 |
291 |
44 |
335 |
130 |
34 |
164 |
2.24:1 |
1.29:1 |
2.04:1 |
续表1-3 2017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院(系) |
男 |
女 |
男女比例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比例 |
信控学院 |
306 |
44 |
350 |
132 |
30 |
162 |
2.32:1 |
1.47:1 |
2.16:1 |
机电学院 |
408 |
41 |
449 |
62 |
10 |
72 |
6.58:1 |
4.1:1 |
6.24:1 |
冶金学院 |
330 |
62 |
392 |
130 |
23 |
153 |
2.54:1 |
2.7:1 |
2.56:1 |
艺术学院 |
188 |
34 |
222 |
276 |
108 |
384 |
0.68:1 |
0.31:1 |
0.58:1 |
理学院 |
152 |
22 |
174 |
72 |
26 |
98 |
2.11:1 |
0.85:1 |
1.78:1 |
文学院 |
56 |
4 |
60 |
208 |
17 |
225 |
0.27:1 |
0.24:1 |
0.27:1 |
体育系 |
44 |
1 |
45 |
10 |
1 |
11 |
4.4:1 |
1:1 |
4.09:1 |
马院 |
0 |
9 |
9 |
0 |
38 |
38 |
—— |
0.24:1 |
0.24:1 |
技术学院 |
0 |
1 |
1 |
0 |
7 |
7 |
—— |
0.14:1 |
0.14:1 |
总计 |
2800 |
880 |
3680 |
1797 |
758 |
2555 |
1.56:1 |
1.16:1 |
1.44:1 |
1.2.4毕业生民族分布
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汉族609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7.75%;少数民族140人,涉及15个民族,占毕业生总人数2.25%(见表1-4)。
表1-4 2017届毕业生民族结构
民族 |
本科 |
研究生 |
总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汉族 |
4498 |
97.85% |
1597 |
97.50% |
6095 |
97.75% |
回族 |
32 |
0.70% |
13 |
0.79% |
45 |
0.72% |
满族 |
18 |
0.39% |
15 |
0.92% |
33 |
0.53% |
蒙古族 |
8 |
0.17% |
9 |
0.55% |
17 |
0.27% |
壮族 |
9 |
0.20% |
1 |
0.06% |
10 |
0.16% |
土家族 |
8 |
0.17% |
1 |
0.06% |
9 |
0.14% |
藏族 |
7 |
0.15% |
0 |
0.00% |
7 |
0.11% |
苗族 |
6 |
0.13% |
1 |
0.06% |
7 |
0.11% |
布依族 |
3 |
0.07% |
1 |
0.06% |
4 |
0.06% |
朝鲜族 |
2 |
0.04% |
0 |
0.00% |
2 |
0.03% |
侗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黎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彝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水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瑶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裕固族 |
1 |
0.02% |
0 |
0.00% |
1 |
0.02% |
1.2.5 毕业生的学科结构
2017届毕业生专业涉及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哲学等9个学科门类。工学毕业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9.68%。
表1-5 2017届毕业生学科结构
学科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总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工学 |
3658 |
79.57% |
1310 |
79.98% |
4968 |
79.68% |
管理学 |
263 |
5.72% |
170 |
10.38% |
433 |
6.94% |
艺术学 |
271 |
5.90% |
63 |
3.85% |
334 |
5.36% |
文学 |
197 |
4.29% |
18 |
1.10% |
215 |
3.45% |
法学 |
67 |
1.46% |
36 |
2.20% |
103 |
1.65% |
经济学 |
63 |
1.37% |
0 |
0.00% |
63 |
1.01% |
教育学 |
54 |
1.17% |
8 |
0.49% |
62 |
0.99% |
理学 |
24 |
0.52% |
19 |
1.16% |
43 |
0.69% |
哲学 |
0 |
0.00% |
14 |
0.85% |
14 |
0.22% |
1.2.6陕西籍生源毕业生情况
2017届毕业生中陕西籍生源共4163人,占总人数的66.77%,其中本科生3539人,占本科生总人数76.98%,研究生624人,占研究生总人数38.10%。按照生源地区来看,西安市生源最多,为1205人,占总人数的28.95%。
所在市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西安市 |
957 |
27.04% |
248 |
39.74% |
1205 |
28.95% |
渭南市 |
444 |
12.55% |
76 |
12.18% |
520 |
12.49% |
咸阳市 |
442 |
12.49% |
77 |
12.34% |
519 |
12.47% |
榆林市 |
333 |
9.41% |
50 |
8.01% |
383 |
9.20% |
宝鸡市 |
297 |
8.39% |
62 |
9.94% |
359 |
8.62% |
商洛市 |
336 |
9.49% |
17 |
2.72% |
353 |
8.48% |
安康市 |
262 |
7.40% |
16 |
2.56% |
278 |
6.68% |
延安市 |
205 |
5.79% |
37 |
5.93% |
242 |
5.81% |
汉中市 |
182 |
5.14% |
24 |
3.85% |
206 |
4.95% |
铜川市 |
81 |
2.29% |
17 |
2.72% |
98 |
2.35% |
表1-6 2017届毕业生陕西籍生源分布情况
2. 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1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毕业生离校,2017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4.31%,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5.02%,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2.31%,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100%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见图2-1)。
图2-1 我校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1.1毕业生分院(系)就业率
(1)本科生分院(系)就业率
2017年,全校8个院(系)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校整体就业率,占全部院(系)的66.67%(见表2-1)。
表2-1 2017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初次就业率
院(系) |
就业率 |
院(系) |
就业率 |
|
建筑学院 |
97.00% |
材料学院 |
96.67% |
|
土木学院 |
97.28% |
信控学院 |
96.80% |
|
环境学院 |
96.36% |
机电学院 |
98.94% |
|
管理学院 |
93.32% |
冶金学院 |
95.65% |
|
艺术学院 |
87.07% |
文学院 |
89.02% |
理学院 |
94.64% |
体育系 |
98.15% |
|
|
|
|
|
|
|
(2)研究生分院(系)就业率
2017年,全校共有7个院(系)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校整体就业率,占全部院(系)的50%(见表2-2)。
表2-2 2017届毕业研究生分院(系)初次就业率
院(系) |
就业率 |
院(系) |
就业率 |
建筑学院 |
92.36% |
冶金学院 |
91.76% |
土木学院 |
96.50% |
艺术学院 |
82.39% |
环境学院 |
93.47% |
理学院 |
91.67% |
管理学院 |
90.48% |
文学院 |
85.71% |
材料学院 |
94.87% |
马院 |
87.23% |
信控学院 |
94.59% |
体育系 |
100% |
机电学院 |
96.08% |
技术学院 |
87.50% |
2.1.2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1)本科生分专业就业率
2017年,有30个本科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高于全校整体就业率,占全部本科毕业生专业的52.63%。详见表2-3。
表2-3 2017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
就业率 |
专业 |
就业率 |
城市规划 |
97.87% |
会计学 |
94.57% |
建筑学 |
97.28% |
文化产业管理 |
92.59% |
景观学 |
94.9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89.58% |
交通工程 |
98.36% |
安全工程 |
96.70% |
交通运输 |
97.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5.54% |
土木工程 |
97.14% |
功能材料 |
97.92%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96.30% |
矿物资源工程 |
100.00% |
环境工程 |
95.52%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94.12% |
环境科学 |
98.1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100.00%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96.55% |
电子信息工程 |
90.57% |
工程管理 |
96.6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0.00% |
工商管理 |
91.23%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100.00% |
公共事业管理 |
91.67% |
软件工程 |
97.83%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92.06% |
通信工程 |
93.22% |
自动化 |
96.61% |
摄影 |
84.0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8.50% |
视觉传达设计 |
90.91% |
机械电子工程 |
98.39% |
艺术与科技 |
80.00% |
机械工程 |
100.0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100.0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9.08% |
工程力学 |
91.67%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98.37%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91.67% |
续表2-3 2017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
就业率 |
专业 |
就业率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92.94% |
应用化学 |
94.74% |
金属材料工程 |
97.26% |
应用物理学 |
100.00% |
冶金工程 |
94.41% |
法学 |
88.06% |
产品设计 |
93.75% |
汉语国际教育 |
89.47% |
雕塑 |
89.47% |
汉语言文学 |
91.53% |
工业设计 |
100.00% |
戏剧影视文学 |
52.63% |
广播电视编导 |
75.76% |
英语 |
98.39% |
环境设计 |
88.24%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98.15% |
绘画 |
93.75% |
—— |
—— |
(2)研究生分专业就业率
2017年,有61个研究生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超过全校整体就业率,占全部毕业研究生专业的64.21%。详见表2-4。
表2-4 2017届毕业研究生分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
就业率 |
专业 |
就业率 |
|
城市规划 |
92.16%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100.00% |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100.00%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100.00% |
|
城乡规划学 |
84.6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00.00% |
|
风景园林 |
90.4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100.00% |
|
风景园林学 |
90.00% |
控制工程 |
92.31% |
|
建筑技术科学 |
100.00%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100.00% |
|
建筑历史与理论 |
100.00%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100.00% |
|
建筑学 |
93.60% |
系统工程 |
100.00% |
|
数字建筑 |
100.00%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89.47% |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95.83% |
智能建筑 |
87.50% |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95.92% |
车辆工程 |
100.00% |
|
交通运输工程 |
100.00% |
机械电子工程 |
100.00% |
|
结构工程 |
95.54% |
机械工程 |
100.00% |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100.00%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91.67% |
|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96.55%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91.67% |
|
岩土工程 |
100.00% |
材料工程 |
84.62% |
|
智能建筑环境技术 |
100.00% |
材料加工工程 |
95.83%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95.83% |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 |
100.00% |
环境工程 |
78.79% |
钢铁冶金 |
94.1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94.44% |
化学工艺 |
100.00% |
|
|
|
|
|
|
|
|
|
续表2-4 2017届毕业研究生分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
就业率 |
专业 |
就业率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95.65% |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 |
100.00% |
市政工程 |
95.65% |
冶金工程 |
90.91% |
工程管理 |
100.00% |
冶金物理化学 |
100.00% |
工程经济与管理 |
92.31% |
有色金属冶金 |
83.33% |
工商管理 |
94.87% |
风景园林 |
86.89% |
工业工程 |
100.00% |
工业设计工程 |
72.73% |
管理系统工程 |
100.00% |
美术学 |
100.00% |
行政管理 |
37.50% |
设计艺术学 |
81.08% |
会计学 |
100.00% |
戏剧与影视学 |
90.00%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87.50% |
艺术设计 |
68.42% |
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 |
100.00% |
化学工程 |
100.00% |
企业管理 |
100.00%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00.00% |
土地资源管理 |
50.00% |
力学 |
100.00% |
文化产业管理 |
50.00% |
数学 |
87.50% |
物流工程 |
100.00% |
物理学 |
33.33% |
项目管理 |
100.00%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80.00%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00.00% |
美学 |
66.67% |
资产评估 |
100.00% |
戏剧戏曲学 |
100.00% |
安全工程 |
87.50% |
管理哲学 |
100.00%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83.3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60.00% |
材料工程 |
100.00% |
社会管理 |
100.00%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100.00% |
思想政治教育 |
81.82% |
材料学 |
97.22% |
哲学 |
100.00% |
建筑材料 |
100.00% |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
66.67% |
矿物加工工程 |
83.33% |
中国特色政府治理理论 |
100.00% |
矿业工程 |
100.00% |
体育建筑管理 |
100.00%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100.00%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87.50% |
计算机技术 |
100.00% |
|
|
2.1.3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
从整体来看,2017届毕业生男生就业率要高于女生就业率,男生就业率要高于整体就业率。如图2-2所示。
图2-2 2017届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
2.1.4 陕西籍毕业生就业率
2017届陕西籍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4.62,略高于学校整体就业率。陕西籍毕业生分市就业率见图2-3。
图2-3 2017届陕西籍毕业生分市就业率
2.2 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2.1 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按照教育部划分标准,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涉及“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出国、出境”、 “地方基层项目”、“国家基层项目”、“科研助理”、“不就业拟升学”、“待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其他暂不就业”、“升学”、“应征义务兵”、“自由职业”等14种去向。其中,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共4274人,占全部毕业生的68.55%,其次为“升学”756人,占全部毕业生的12.13%。见表2-5,2-6。
表2-5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院(系)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升学 |
出国、出境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地方基层项目 |
国家基层项目 |
应征义务兵 |
自由职业 |
自主创业 |
待就业 |
其他暂不就业 |
不就业拟升学 |
建筑学院 |
109 |
0 |
77 |
34 |
43 |
0 |
0 |
0 |
28 |
0 |
9 |
0 |
0 |
土木学院 |
365 |
6 |
101 |
12 |
5 |
0 |
0 |
11 |
0 |
0 |
13 |
0 |
1 |
环境学院 |
327 |
5 |
112 |
4 |
5 |
1 |
0 |
19 |
3 |
0 |
17 |
0 |
1 |
管理学院 |
337 |
13 |
60 |
17 |
13 |
0 |
0 |
2 |
19 |
0 |
27 |
3 |
3 |
材料学院 |
286 |
13 |
68 |
4 |
9 |
0 |
0 |
16 |
11 |
0 |
14 |
0 |
0 |
信控学院 |
335 |
27 |
56 |
3 |
3 |
0 |
0 |
0 |
0 |
0 |
14 |
0 |
0 |
机电学院 |
403 |
6 |
38 |
1 |
1 |
0 |
0 |
15 |
1 |
0 |
5 |
0 |
0 |
冶金学院 |
316 |
12 |
84 |
2 |
6 |
0 |
1 |
18 |
0 |
1 |
20 |
0 |
0 |
艺术学院 |
206 |
37 |
51 |
11 |
20 |
0 |
4 |
0 |
75 |
0 |
54 |
2 |
4 |
文学院 |
153 |
11 |
31 |
14 |
4 |
0 |
2 |
8 |
12 |
0 |
28 |
0 |
1 |
理学院 |
164 |
3 |
34 |
1 |
1 |
0 |
1 |
4 |
3 |
1 |
12 |
0 |
0 |
体育系 |
38 |
0 |
3 |
0 |
9 |
0 |
0 |
1 |
2 |
0 |
1 |
0 |
0 |
总计 |
3039 |
133 |
715 |
103 |
119 |
1 |
8 |
94 |
154 |
2 |
214 |
5 |
10 |
表2-6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分布
院(系)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升学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出国、出境 |
科研助理 |
自由职业 |
自主创业 |
待就业 |
不就业拟升学 |
建筑学院 |
213 |
10 |
13 |
26 |
3 |
0 |
0 |
1 |
22 |
0 |
土木学院 |
277 |
1 |
8 |
15 |
1 |
1 |
0 |
0 |
10 |
1 |
环境学院 |
231 |
12 |
6 |
21 |
2 |
0 |
0 |
0 |
19 |
0 |
管理学院 |
115 |
13 |
4 |
35 |
0 |
0 |
4 |
0 |
18 |
0 |
材料学院 |
66 |
1 |
2 |
3 |
1 |
0 |
1 |
0 |
4 |
0 |
信控学院 |
65 |
1 |
1 |
2 |
0 |
0 |
1 |
0 |
4 |
0 |
机电学院 |
45 |
0 |
0 |
3 |
1 |
0 |
0 |
0 |
2 |
0 |
冶金学院 |
67 |
2 |
3 |
6 |
0 |
0 |
0 |
0 |
7 |
0 |
艺术学院 |
79 |
4 |
1 |
9 |
0 |
0 |
24 |
0 |
24 |
1 |
文学院 |
7 |
2 |
0 |
7 |
0 |
0 |
2 |
0 |
3 |
0 |
理学院 |
32 |
1 |
3 |
6 |
0 |
0 |
2 |
0 |
3 |
1 |
马院 |
29 |
3 |
0 |
7 |
0 |
0 |
2 |
0 |
6 |
0 |
续表2-6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分布
院(系)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升学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出国、出境 |
科研助理 |
自由职业 |
自主创业 |
待就业 |
不就业拟升学 |
体育系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技术学院 |
7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总计 |
1235 |
50 |
41 |
140 |
8 |
1 |
36 |
1 |
123 |
3 |
2.2.2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2]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涉及“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20个行业。其中,“建筑业”行业就业人数最多,为1389人,占42.18%;其次为“制造业”,就业人数为523人,占15.8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69人,占11.21%;“房地产业”就业人数为216人,占6.56%。(见图2-4)
图2-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行业涉及“建筑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20个行业。其中,“建筑业”行业就业人数最多,为491人,占34.43%;其次为“房地产业”就业人数为191人,占13.39%;“教育”行业就业人数为145人,占10.17%; “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40人,占9.8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为123人,占8.63%。(见图2-5)
图2-5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2.2.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1352人,占41.06%;到“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为1738人,占52.78%;到“三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17人,占3.55%。(见图2-6)
图2-6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7届毕业研究生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601人,占42.15%;到“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为614人,占43.06%;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人数为109人,占7.64%;到“其他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33人,占2.31%。(见图2-7)
图2-7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2.4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从就业地区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区域分布,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达1653人,占50.20%,其中到陕西就业1536人,占41.18%;中部地区就业人数为415人,占12.60%;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为1225人,占37.20%,其中到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985人,占29.91%。(见图2-8)
从就业地区看,20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区域分布,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达692人,占48.53%,其中到陕西就业563人,占39.48%;中部地区就业人数为221人,占15.50%;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为513人,占35.97%,其中到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86人,占27.07%。(见图2-9)
图2-8 2017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图2-9 2017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2.2.5 2017届毕业生工作职位类别分布[3]
2017届毕业生的工作职位类别共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等18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职位毕业生人数最多,为2400人,占所有毕业生50.89%,其次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为771人,占16.35%。详见表2-7。
表2-7 2017届毕业生工作职位类别分布
工作职位类别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工程技术人员 |
1586 |
48.19% |
814 |
57.12% |
2400 |
50.89% |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
564 |
17.14% |
207 |
14.53% |
771 |
16.35% |
其他人员 |
557 |
16.92% |
102 |
7.16% |
659 |
13.97% |
教学人员 |
97 |
2.95% |
125 |
8.77% |
222 |
4.71%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128 |
3.89% |
48 |
3.37% |
176 |
3.73%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89 |
2.70% |
11 |
0.77% |
100 |
2.12% |
科学研究人员 |
26 |
0.79% |
55 |
3.86% |
81 |
1.72% |
经济业务人员 |
66 |
2.01% |
11 |
0.77% |
77 |
1.63% |
金融业务人员 |
44 |
1.34% |
29 |
2.04% |
73 |
1.55% |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
46 |
1.40% |
3 |
0.21% |
49 |
1.04% |
续表2-7 2017届毕业生工作职位类别分布
工作职位类别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法律专业人员 |
42 |
1.28% |
1 |
0.07% |
43 |
0.91% |
公务员 |
14 |
0.43% |
12 |
0.84% |
26 |
0.55% |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
18 |
0.55% |
1 |
0.07% |
19 |
0.40% |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
7 |
0.21% |
1 |
0.07% |
8 |
0.17% |
体育工作人员 |
5 |
0.15% |
2 |
0.14% |
7 |
0.15%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1 |
0.03% |
2 |
0.14% |
3 |
0.06% |
军人 |
1 |
0.03% |
0 |
0.00% |
1 |
0.02% |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
0 |
0.00% |
1 |
0.07% |
1 |
0.02% |
2.2.6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2017届毕业生就业共涉及23189个单位,毕业生就业人数较为集中(5人及以上)的主要单位有94个,详见表2-8。
表2-8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名单
单位名称 |
人数 |
单位名称 |
人数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495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2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
152 |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23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125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19 |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
85 |
新东方 |
19 |
碧桂园 |
78 |
恒大地产 |
19 |
陕西建工集团 |
45 |
宝武集团 |
19 |
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36 |
阳光城 |
1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34 |
北京城建集团 |
16 |
万科地产 |
16 |
保利地产 |
7 |
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
15 |
珠海华发城市运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6 |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
14 |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
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13 |
中广核集团 |
6 |
续表2-8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名单
单位名称 |
人数 |
单位名称 |
人数 |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13 |
金辉地产 |
6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
13 |
四川罗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
6 |
上海趣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13 |
首钢集团 |
6 |
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 |
12 |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6 |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12 |
深圳市华纳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
6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11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6 |
融创地产 |
11 |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6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11 |
攀钢集团 |
6 |
中国葛洲坝集团 |
11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6 |
西安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0 |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6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10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6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0 |
TCL |
6 |
陕西东岭集团 |
10 |
中煤科工集团 |
6 |
绿地集团西安置业有限公司 |
10 |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5 |
江苏环亚医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0 |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5 |
国家电网公司 |
10 |
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 |
5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5 |
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
5 |
陕西方圆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9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5 |
日照钢铁有限公司 |
9 |
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 |
续表2-8 2017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名单
单位名称 |
人数 |
单位名称 |
人数 |
广州安德信幕墙有限公司 |
9 |
学而思 |
5 |
北京中公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9 |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5 |
紫金矿业 |
9 |
深圳昂楷科技有限公司 |
5 |
富士康 |
9 |
上海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 |
5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8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5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8 |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
5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8 |
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
5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8 |
名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5 |
华润集团 |
8 |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7 |
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 |
5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7 |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 |
深圳市新南山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7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7 |
海尔集团 |
5 |
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
7 |
广东万方建设有限公司 |
5 |
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 |
7 |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5 |
3. 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学校积极构建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面向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工作满意度测评,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形成就业信息反馈的有效回路。
3.1 毕业生调查情况及分析
2018年6月份开始,面向全体2018届毕业生开展就业状况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74份。
3.1.1 毕业生样本的结构
此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有效样本共3474人,覆盖全校14个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66%。调查样本的结构组成如表3-1所示。
表3-1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样本结构
分类方法 |
类别名称 |
人数 |
所占比例 |
学历 |
本科 |
2536 |
73.00% |
研究生 |
938 |
27% |
性别 |
男 |
1901 |
54.72% |
女 |
1573 |
45.28%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
957 |
27.55% |
共青团员 |
2398 |
69.03% |
群众 |
110 |
3.17% |
其他 |
9 |
0.26% |
民族 |
汉族 |
3394 |
97.70% |
少数民族 |
80 |
2.30% |
从表3-1中可以看出,样本结构的学历、性别、政治面貌与全体毕业生的结构特点趋于一致,能够有效反映全体毕业生就业状况。
3.1.2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入职起薪等就业状况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层次与质量,也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图3-1 就业地区分布
从图3-1中可以看出,样本中84.33%的毕业生在直辖市、沿海开放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就业,我校毕业生就业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人数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图3-2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从图3-2中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多元,但仍有39.65%的毕业生进入到了国有企业工作,所占比例最大,国有企业仍为我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主战场。
图3-3 起薪分布
从图3-3可以看出,样本中有83.00%的毕业生年薪在5万元以上,37.33%的毕业生年薪在8万元以上,20.24%的毕业生起薪在10万元以上,较2017届有较大幅度增长,处于较高水平。
图3-4 专业与岗位对口度分布
从图3-4可以看出,90.77%的毕业生专业与岗位对口,其中完全对口、比较对口的比例较2017届提升,一般对口、不对口比例较2017届下降,我校毕业生就业对口度稳步提升。
图3-5 毕业生择业满意度分布
从图3-5中可以看出,96.97%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整体满意,很满意的比例占到了11.85%,较2017届有所提升,毕业生的工作实际更加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图3-6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图3-7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从图3-6、3-7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7.40%和98.07%,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校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择业满意度高,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满意度高。
3.2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及满意度分析
2018年,学校积极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机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1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表现满意度达100%,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达99.58%,用人单位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见图3-8、图3-9)。表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赢得了单位普遍认可。
图3-8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情况
图3-9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评价情况
4.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201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校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就业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切实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就业帮扶,进一步健全信息反馈机制,采取了系列科学有效措施,力促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好业,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4.1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学校多次召开校领导参加的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就业形势,研究部署应对措施;校领导坚持深入就业工作一线,开展细致调研,了解就业工作动态,听取院(系)负责同志、毕业班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予以督促、指导;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组织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开展工作研讨,分析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做好指导帮扶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在就业工作氛围的营造、就业场地及桌椅等设施的协调使用,洽谈会场秩序的维护、志愿者服务用人单位的接待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各类招聘工作顺利有序;各教研室、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主动联系友好单位,挖掘需求信息,向单位积极推荐毕业生。
4.2.密切联系单位,深化合作,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一是加强交流回访及宣传工作。校领导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回访用人单位,进一步密切了同单位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冶金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研究会、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陕西高校就业联盟等平台,通过成员单位扩大对外宣传,开拓地区、行业就业市场。二是不断探索深化合作形式与内容。与各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共同举办“陕西省2017届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联盟招聘会”、“陕西省2017届新疆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联盟招聘会”以及“陕西省2017届法学类高校毕业生联盟招聘会”,与西安财经学院联合举办财经类招聘会,与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美术类招聘会,搭建就业新平台;与中国十八冶集团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实施了针对2013级、2014级学生的“外语培训+定岗实习+定向就业”新模式。2016-2017年度学校共召开两次大型就业洽谈会,两次中型就业洽谈会,举办专场招聘会573场,来校招聘单位共1481家。
4.3打造专业队伍,加大指导力度,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继续打造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全年共有3名教师取得高级就业指导师证书;2名专职指导人员晋升中级职称;邀请北森专家进校,对全体就业工作人员开展为期三天的专门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其次,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和专业机构人员指导作用。邀请广东奔朗董事长尹育航、广州市建筑集团董事长梁湖清、浙商银行西安分行人资经理张宁为毕业生作职业发展报告,邀请乔布简历专家进校举办大型简历指导讲座2场,参加讲座达1000余人次,带给学生更为贴近实际的就业指导。再次,大力开展各类指导实践活动。举办2017“陕建助力,梦想绽放”就业活动月,开展简历指导、模拟面试、求职礼仪等活动8场;举办“春暖花开,职为你来”研究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我的择业经历”征文活动,帮助毕业生在实战中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和求职能力,学生各类就业指导需求得以满足,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4.4广泛宣传政策,加强创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实现多途径就业
一方面,以政策宣传营造就业创业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就业宣传栏、就业信息网等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在教室、宿舍、餐厅等不同区域,积极开展“西部计划”、“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就业项目,“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就业政策的宣传,努力做到宣传全覆盖。另一方面,以创业指导帮扶为工作新突破口。向毕业生印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问》宣传手册,举办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咨询,为2个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提升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促进毕业生创业成功。全年共有94名毕业生参加入伍预征报名,6人参加西部计划,9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6人成为孔子学院汉办志愿者,5人参加新疆公务员选拔,1人参加新疆参照公务员待遇人才选拔,5人参加西藏公务员选拔,2人参加“振兴计划”,3人成功创办公司,毕业生多途径就业成效显著。
4.5优化网络功能,更新指导手册,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学校不断开发优化信息平台功能,根据形势变化修订相关指导手册,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着重加大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力度。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扩展公众平台服务接口功能,实现了公众平台和就业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在线填报信息、预约门票、查看招聘信息等功能更加成熟,关注学生数量突破23000人次,就业信息移动端访问更加便捷。二是不断优化就业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注册、信息发布、招聘预约等功能的易用性,就业信息网全年为2037家单位发布招聘信息,信息服务的便捷易用挖掘了更多社会需求。三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结合就业网络平台更新的内容,针对2017届毕业生编制发放了最新版《毕业生就业手册》、《就业工作人员手册》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手册》,确保就业信息服务自助化不断跟进。
4.6建立工作台账,加大就业指导帮扶力度
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着力开展指导帮扶工作。第一,将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作为工作重点。校党委书记苏三庆、校长刘晓君、校党委副书记马川鑫等领导同志带头分别与三名建档立卡毕业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各院(系)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也主动与建档立卡毕业生建立帮扶关系,全校上下集中各类优势资源,按照“一生一档案”、“一生一办法”、“一生一落实”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简历指导、面试指导、岗位推荐等具体措施,最终实现148名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第二,不断加政策、资金、帮扶、奖励力度。学校出台《关于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的通知》(西建大〔2016〕95号),向草堂校区毕业生发放200元交通补贴,向参加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放300元/人补贴;针对2017届毕业生发放交通补贴29.6万元,为849名毕业生申请办理求职创业补贴84.9万元;对赴新疆基层工作的5名同学每人奖励1万元。第三,积极开展分类指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帮扶,通过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不同措施,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让毕业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爱,促进了就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4.7统筹协调安排,做好教育服务,毕业生离校文明有序
学校专门召开毕业生文明离校协调会,在举办诚信教育、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毕业生离校活动。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毕业感言征集、毕业生座谈会、图书捐赠活动、择业征文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热烈而隆重,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抒发了学生的拳拳爱校之情,展示了学生的良好风貌。毕业生离校前,各职能部门为毕业生提供了各种快捷、热情、周到的离校手续办理服务;学生处团委党支部专门组织党员深入毕业生宿舍,开展“献礼七一,我与毕业生面对面”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各院(系)领导纷纷来到毕业生宿舍,为毕业生送去消暑物品,并与毕业生话别。毕业生离校期间,学校专门安排车辆送别毕业生,校党委副书记马川鑫代表学校党政来到送站点,勉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为毕业生送行。浓浓情意,令毕业生感动;丰富的活动,确保了毕业生离校文明、有序。
4.8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反馈,健全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积极开展走访调研,认真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不断促进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健全。充分利用走访用人单位及校友、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等契机,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和收集用人单位及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意见,全年回收有效问卷400余份;通过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状况调查及培养质量反馈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满意度,收集全体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环节的评价及建议,回收有效问卷1300余份。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梳理,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篇,针对性地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相应地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实现信息反馈机制的闭合循环,进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 毕业生就业形势研判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我校毕业生社会总体需求较为旺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但应看到,针对我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具体工作也将面临需求结构性矛盾、陕西生源多、女生就业难、部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不强等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存在压力。
5.1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
目前,已有665家单位在我校召开了专场招聘会,较去年同期增加252场,增幅61.02%,用人单位来校数量及岗位需求整体呈上升趋势。在随机抽取接受调查的58家中,企业总体岗位需求由去年同期的4350个增加到今年的6728个,增加数量为2378个,增幅为54.67%。
5.3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及对我校就业市场影响
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这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近年来相对较好的大环境。
5.3.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巨大
2017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金额规模高达16万亿,开工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多达200余个,其中铁路、公路、城市轨道项目最多。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电集团、中核工业集团、各省级建工集团、各知名大型民营建筑公司均承接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业务规模、覆盖区域不断扩展,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5.3.2“一带一路”战略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的召开,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企业在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沙特、哈萨克斯坦、老挝、越南、白俄罗斯等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机场、铁路、公路、桥梁、电站、工业园、炼油厂、港口、钢厂等项目,中建、中铁、中冶、中电等国企不断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这必然增加了我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也为我校毕业生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5.3.3PPP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截至2017年6月,全国PPP项目投资额已达16.3万亿元。其中,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居前三位,分别为5.1万亿元、4.4万亿元和1.6万亿元,合计占入库项目总投资的68.0%,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建设、政府基础设施等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这些行业的PPP项目与我校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成为吸纳我校毕业生就业新的重要渠道。
5.3.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
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矿冶等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些行业将吸纳我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房地产行业在去库存的背景下,经历了一波量价齐涨热潮,加之十九大确立的“租售同权”模式兴起,房地产企业扩张及转型意愿强烈,人才需求旺盛。
5.3.5雄安新区启动建设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各大企业纷纷入驻雄安新区,助力雄安新区建设,这也必将不断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成为促进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增长点。
6. 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学校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收集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确保信息反馈渠道通畅的同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高质量就业。
6.1对招生与专业设置反馈
在大类招生、报考方式面临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招生工作面临一定压力,结合就业信息反馈结果及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学校应进一步彰显学科特色,依托我校六大专业集群建设成果,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和专业设置,适当增加优质生源或就业较为集中地区的招生计划,增加优势学科招生计划,减少或停招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适时创办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在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循环。
6.2对教育教学改革反馈
从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可以看出,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围绕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强化各类实践育人环节,为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理念、新动力,促进毕业生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应变技能、再学习技能等一系列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6.3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反馈
从毕业生结构和特点出发,结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具体形势,要针对性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一方面,大力开展形势与政策宣讲活动,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他们引导到有着巨大人才需求的主体行业、主流企业去就业,尤其要加强对陕西籍毕业生的宣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针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女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以及其他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形式,实行“一生一策”,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做好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实现全体毕业生充分就业。
[1] 依据国家划分标准,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2] 该项统计以及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就业单位地区分布不包括未就业、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科研助理、出国、应征入伍、升学、自由职业的人数。
[3] 该项统计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三种就业去向人数为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