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专 业 类:化工与制药类 专业代码:081303T
学位类型:工学学士学位 标准学制:4年
特别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精通岗位业务,工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能够在资源循环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与生态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项目中独立承担任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可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生毕业后5年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目标2:掌握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达到工程师资格水平和中级技术职称要求。
目标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胜任独立承担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咨询、设计、施工、检测、管理、科研和开发等工作,具有较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4: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潜质,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与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一定国际视野。
二、毕业要求
0.专业思政:能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等。
1.工程知识:能掌握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机械、电工电子等工程基础知识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1 能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描述资源循环工程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2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资源循环工程实践中某一具体系统或过程,建立模型并求解。
指标点1.3 能够运用科学原理、工程知识,分析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4 能将工程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资源循环过程实践中组成、过程、品质及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分析产品服役行为,提出改进方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资源综合利用与相关产品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问题,识别和判断影响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
指标点2.2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正确表达资源综合利用与相关产品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2.3 能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认识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指标点2.4 能借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献研究,分析资源综合利用与相关产品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具备设计本专业领域满足特定需求的部件、系统和工艺流程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3.1 能够基于产品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特定需求,通过优化设计工艺流程,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方案,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指标点3.2 掌握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及其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影响产品开发过程及工艺设计的各种因素,能够设计满足资源综合利用特定需求的工艺系统和流程。
指标点3.3 能够在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过程传递原理、材料科学原理、全生命周期理论并采用系统分析科学方法对资源综合利用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指标点4.2 能够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制备需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能够分析阐明方案的合理性;
指标点4.3 掌握物质和工艺过程主要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根据科学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测试方法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
指标点4.4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研发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完成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对工艺过程系统的分析优化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现代仪器、工程工具、模拟软件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分析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2 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和使用现代专业检测设备和分析手段,有效利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研发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材料、资源、生态环境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资源循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 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指标点6.2 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指标点7.1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和历史,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指标点7.2 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自觉履行责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够贯彻责任关怀的理念。
8.个人与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8.1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指标点8.2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做好自己承担的角色,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指标点9.1 掌握技术文件或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具有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和清晰表达的能力,能够就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9.2 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了解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科学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能力。
10.项目管理和财务: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10.1 掌握本专业实践活动中涉及的相关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指标点10.2 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过程中正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指标点11.1 能在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认识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指标点11.2 具有健康的体魄,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矩阵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0 | √ |
|
|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注:对毕业要求支撑的培养目标栏中打“√”。
四、专业核心课程
序号 | 课程模块 | 课程名称 | 学分 |
1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 | 材料科学基础 | 4.0 |
2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 | 传递工程原理 | 4.0 |
3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 | 现代研究与测试方法 | 3.0 |
4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 | 材料概论1.0+新生导课0.5 | 1.5 |
5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原理 | 2.0 |
6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固体废物资源化(双语) | 2.0 |
7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过程工程单元操作 | 2.0 |
8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循环经济概论及工程管理(MOOC) | 2.0 |
9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专业外语 | 1.0 |
10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过程工艺及设备 | 2.0 |
11 | 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方向课程 | 资源材料与绿色制造 | 2.0 |
五、“课赛一体化”课程及学分转换
“课赛一体化”课程名称 | 对应竞赛名称 | 获奖要求 | 可转换课程名称 | 转换课程学分 |
创新创业基础 | 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2.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3.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5.“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 6.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第二等级及以上 | 创新创业模块选修D2学分 | 1 |
材料科学基础、传递工程原料、现代研究与测试方法、高分子材料 | 1.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 2.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邀请赛 3.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4.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 5.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6.全国大学生微结构摄影大赛 | 第二等级及以上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 | 1 |
工程CAD制图、机械设计基础 | 1.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第二等级及以上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 2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 |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4.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 | 第二等级及以上 | 专业基础选修模块B2学分 | 2 |
注:1.“对应竞赛名称”应与学校竞赛分级分类目录一致,未在目录内的竞赛
原则上不予进行学分转换;
2.“获奖要求”应明确、具体,原则上省级及以上获奖方可申请学分转换。